9月29日下午,2020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先进动力电池技术创新峰会成功举行。
大会现场图片
本次峰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担任主持,邀请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教授张久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黄学杰,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基础加强计划首席科学家董全峰,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联席总裁梁成都,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开发中心副总监鲁志佩等嘉宾进行了精彩演讲。来自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约100名专业嘉宾参加了本次峰会,本次峰会在多个平台全程直播,线上参会人数突破1万人次。
吴锋院士
会上,肖成伟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目前中国车用电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刀片电池技术、CTP和大模组技术、无钴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干法工艺技术等当前动力电池技术的创新热点,指出未来需要重视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安全、循环耐久和成本之间的平衡,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设计,动力电池系统的设计开发及产业化水平,标准化(单体、模块及系统)及全生命周期的测试验证(尤其是安全可靠性),新材料及新体系电池前瞻技术的研发(固态电池、锂硫、锂空气电池盒锂离子电池等)等五大方面的问题。
图 肖成伟研究员
张久俊教授介绍了全球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的现状、挑战和前景。他对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做了简要介绍,着重介绍了锂硫电池、锂空气电池、固态电池等下一代新体系电池的技术现状及需要攻克的问题,他认为未来动力电池将从液态逐步的过渡到固态,这样才能达到能量密度的目标500Wh/kg,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及寿命将进一步增加,且仍然是研究的热点。
图 张久俊教授
黄学杰研究员围绕动力电池无钴正极材料,他简要介绍了第一代无钴正极材料锰酸锂和第二代无钴材料磷酸铁锂的特点及动力电池适用领域,三元正极材料,无论是NCA还是NCM(镍钴锰酸锂),都在通过技术研发逐步减少钴的用量以降低成本,途径包括掺杂和梯度材料设计与制备。接着重点介绍了本次大会评出的前沿新技术材料尖晶石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它不含钴,成本低,锂资源利用率高,能量密度成本比最高。现有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更换镍锰酸锂正极材料,工作电压提升约40%,相应能量密度提升约40%,但成本反而比磷酸铁锂低约30%。他还介绍了物理所和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全流程研发模式,该材料已形成日产300公斤中试生产能力,其产业化有助于解决电动汽车长续驶里程和成本的矛盾。
图 黄学杰研究员
董全峰教授对高功率动力电池体系的探索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未来社会对既具有高比能量,又具有高比功率的电化学储能系统提出了更迫切的需求,但这两个特性,通常情况表现为对立的一面。我们可以通过材料设计和电化学过程设计创新储能状态来实现既具有高的比能量,又具有高的比功率的双高体系,实现二者的统一。
图 董全峰教授
梁成都总裁围绕CTP技术(Cell To Pack,无模组技术)做了详细的解析,他表示,CTP技术通过取消传统模组架构,将电池包的重量成组效率和体积成组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减少零件数量,提高了电池包比能量。
图 梁成都研发联席总裁
鲁志佩副总监详细介绍了高集成刀片电池的技术创新。他介绍道,刀片电池的设计提高了电池包安全性,显著提高了热稳定性和机械防护强度,大幅提高了体积成组效率,使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得到跨越提升,采用磷酸铁锂体系,提高了寿命,进一步降低成本。
图 鲁志佩总监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是降低汽车污染排放的有效途径。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的基础单元,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的电性能、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等对整车设计、开发、运营以及维护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应用和普通消费者的接受度,其技术发展水平是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本次峰会的召开将为支持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