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汽车  汽车销量排行榜  suv销量排行榜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前十名品牌  宝马x5优惠  保时捷卡宴  保时捷718  8月汽车销量排行榜  保时捷918 

近期发布:《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内容及亮点

   日期:2022-07-28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汽车网  联系电话:浏览:197    
核心提示:会上,主编单位介绍了《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内容及亮点。《汽车工业蓝皮书:中国商用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由总报告、车型篇和专题篇三部分组成,共10篇报告。专题篇剖析了当前商用汽车产业的发展热点,研判了商用车电动化和新能源物流车发展趋势,分享了商用车智能网联和后市场发展趋势等有关内容。

2022年7月19日,《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新闻发布会暨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上,主编介绍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报告》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2))内容及亮点。

《汽车行业蓝皮书:中国商用车行业发展报告(2022)》由总报告、车型篇和专篇三部分组成,共10篇报告。总报告描述了2021年全球商用车行业发展现状,阐述了中国商用车行业的发展,深入探讨了商用车海外发展思路和商用车低碳发展前景,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中国商用车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结合商用车市场和竞争形势等,提出了商用车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建议,车型篇包括中、重卡等五类发展报告、轻卡、乘用车、皮卡、专用车,全面介绍发展现状各种车型的s和趋势。识别和分析了各类车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各类商用车的发展思路和建议。专章分析当前商用车行业发展热点,判断商用车电动化和新能源物流车发展。趋势,分享商用车智能网联、后市场发展趋势等相关内容。

本书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行业数据和信息为基础2022年商用车市场,组织了数十位专家学者,联合骨干企业、行业服务机构和智库的力量研究编写。它还具体包括海外商用车的开发和开发。商用车低碳发展研究成果等研究成果,并提出行业发展建议。

本书有以下亮点:

突出显示 1

本书系统论述了“十四五”期间商用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二手车业务量增加

2022年,商用车市场仍将面临全球疫情反复、外部环境复杂、经济波动、超限管控常态化等影响。随着放开政策的实施,国际汽车企业加紧布局中国市场,国内商用车企业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重塑,为商用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十四五”期间,商用车市场进入调整期,市场波动促进优胜劣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1)商用车市场进入下行区间

2021年,由于重型柴油车国六排放法规的转换,国内商用车市场需求将出现波动。市场下行压力加大。近年来,支撑商用车销量增长的政策红利逐渐减弱,商用车市场进入调整期。预计到“十四五”末,国内商用车市场销量将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总量将逐步稳定在450万辆。关于。

(2)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快速提升

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快速发展。全年销量突破350万辆,同比增长157.8%,其中新能源商用车销量16.8万辆,年-同比增长16.增长49.4%,渗透率3.5%。

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商用车减碳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商用车和客车也取得了一些新能源成果。未来,将加大新能源在卡车领域的推广力度。城市环卫、城市物流等特殊领域新能源将成为发展重点。

(3)二手车业务增加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为1.758.5万辆,同比增长22.6%;二手商用车交易量277.4万辆,同比增长8.4%,渗透率15.8%。其中,二手车交易量145.4万辆,同比增长9.6%;二手乘用车成交132万辆,同比增长7%。

截至2021年6月,我国商用车保有量突破4000万辆,国V及以下车型市场份额占比90%以上。受柴油车污染治理和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部分地区大量国四、国五卡车提前更新淘汰,导致大量车辆性能下降。质量仍能满足低排放地区的要求。二手车。此类二手车进入市场后,将增加近两年二手车交易量和市场规模,盘活二手车存量市场,带动汽车市场增长。

亮点2

全面介绍商用车产品发展趋势,呈现高端化、轻量化、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五个特点

(1)高端

从需求来看,当前中国物流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大型车队和企业客户占比显着提升,对全生命周期成本、售后服务、和卡车的综合解决方案。用户关心的不再是单一的汽车产品,而是由金融、保险、服务组成的“产品包”。企业必须向高端转型发展,为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以保持竞争力。

从供给端看,份额开放后,高端商用车品牌蜂拥而至,本土厂商面临挑战。他们需要在设计、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向国际高端品牌学习,促进自身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在经济高质量发展、“双碳”目标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快向高端发展。

(2)轻量级

随着中重型卡车超载超载管理和轻卡“大吨小标”管理,轻量化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研究表明,燃油车减重10%,油耗降低6%~8%;新能源汽车减重100kg,续航里程将提升10%~11%,同时电池成本和日常磨损成本降低20%。无论是传统燃油汽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都可以提高动力系统的效率,从而降低能耗,提高汽车电池寿命。轻量化正逐渐成为各大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技术研发方向。

(3)电气化

在“双碳”目标下,商用车新能源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在城市通行权政策的推动下,城市物流、环卫等车辆的纯电动化已成为趋势。随着电池技术的发展和换电业务模式的逐渐成熟,新能源商用车的应用场景将不断扩大,逐步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和价格焦虑。此外,智慧物流已成为物流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AI、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商用车的效率,促进用户对新能源商用车的认知度提升。

(4)数字

2018年,交通运输部发布了运营货车安全技术新标准。主动安全设备和ADAS系统成为法规强制要求,推动车载终端升级,车联网加速发展2.0.

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客户组织对车队管理的需求、驾驶员对数字产品的体验以及国家对行业监管的要求,共同推动了数字设备在车上的使用,以及数码产品已成为商用车企业。与客户沟通的重要载体。

(5)智能

在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下,智慧物流作为关键支撑技术之一,将推动交通行业智能化、数字化发展。

目前各大主机厂量产车的辅助驾驶等级大多为L1和L2,并逐渐向L3演进。一些科技公司采取高层战略2022年商用车市场,直接研发L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在部分城市路段或特定场景进行测试,如城市郊区道路、部分高速/快速路、公园等。

在商用车领域,矿山、港口、机场具有低速、封闭场景、固定路线的特点。自动驾驶商用车可以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保障人身安全,让更多人参与到增值活动中。在高层环节,技术在短期内具有较强的落地效果。

亮点 3

报告分析智能网联商用车将逐步从单车智能向多车协同发展,并在有限场景下率先商用

智能网联技术是商用车乃至整个汽车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是打造自主品牌、建设汽车强国的重要支撑。

智能网联商用车将从单车智能逐步向多车协同发展。到2025年,随着高精度传感器、车规级计算芯片、ADS自动驾驶系统、高精地图、C-V2X终端等产品的不断演进和快速迭代,部分智能网联商用车的市场份额在我国预计达到20%。 %。车道偏离预期 (LCW)、自动紧急制动 (AEB)、自适应巡航控制 (ACC) 和辅助泊车 (PA) 等自主环境感知驾驶辅助功能得到广泛应用,高速公路条件自动驾驶 (HWC)、高速公路高列队驾驶(HPP)、有限场景高度自动驾驶(CAA)等级自动驾驶功能技术日趋成熟,将进入小批量测试验证阶段。预计2025年上市。

智能网联商用车将率先实现有限场景下的商用,商用车在特定场景下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受限区域作业场景路况简单,线路相对固定,车速相对较低,交通参与者较少,有利于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

车路协同是智能网联商用车推广应用的重要技术方向之一。一方面,车辆可以通过智能路边基础设施获取更准确、及时的周边环境信息,有助于做出更合理的驾驶决策,提高交通效率和车辆运行安全。另一方面,作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辆通过路边基础设施反馈相关运营或服务信息,助力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

智能网联商用车将重构产业生态,产业边界将不断扩大,越来越模糊。除了原本处于产业中心的汽车制造企业,提供新的软硬件和运营单位的科技公司、物流运营商、基础设施建设等将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亮点 4

深入分析中重型卡车行业将呈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市场集中度高、竞争领域扩大三大发展趋势

1.国内竞争国际化

2020年《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0版)》(以下简称《清单》)正式实施,部分欧洲重卡企业已在中国设厂以独资或合资形式生产,根据其发布的计划,“十四五”期间内销目标将突破10000辆,与目前内销相比增幅较大。目前,国外品牌在中重型卡车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表现优于国产品牌,但产品价格较高。因此,国产品牌可以在中低端市场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国外品牌在中国建立工厂和销售渠道后,产品价格将逐步下降,而国内品牌产品由于排放等法规升级和国内用户需求增加,产品配置和性能将不断提升。未来,外资品牌将对中国市场,尤其是中高端市场产生冲击,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2.市场集中度高

近五年,中重型卡车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前五名企业市场占有率连续四年超过80%。与轻型卡车相比,中重型卡车在生产投入和客户群体方面存在显着差异。中重型卡车的生产和研发投入相对较大,龙头企业在经营方面拥有更强的资源获取能力,因此在生产和研发投入方面更具优势。同时,中重卡客户在购车时更容易受到其他用户的影响,品牌效应强于其他车型,未来市场仍将高度集中。

随着龙头企业集中度的不断提高,未来“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的现象将比“十三五”时期有所增加。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不同子场景、不同领域的产品需求量增加,单个企业很难做到不同领域的领先。因此,企业为了保持先进性和市场主导地位,需要在不同领域寻求合作伙伴。将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

3.竞争区域从国内扩大到海外

过去五年,国内中重型卡车市场需求严重透支,进入存量市场竞争阶段。在多年高水平经营的环境下,国内企业纷纷扩建生产线、建厂。由于未来市场需求减少,将出现产能过剩,生产经营进入困难期。为了突破困境,解决销售难题,国内企业不得不开拓海外市场。在各大企业公布的“十四五”发展目标中,海外市场是各企业销售增长的主要市场。一方面可以增加公司的销售量,另一方面可以提升公司的整体品牌形象,为打造国际化公司打下坚实的基础。基地。

亮点 5

深入剖析乘用车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同质化竞争严重、企业转型升级压力大的问题

目前,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乘用车行业逆势上扬取得一定成绩,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但市场整体下行压力仍较大,存在的主要问题它的面孔如下。

1.行业下行压力加大,复苏空间有限

近年来,由于民航、高铁、私家车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大中型客车为主的公共出行市场规模已压缩。随着COVID-19的反复爆发,人们的出行意愿降低和受到限制;大宗商品价格整体高企、国际物流成本高企、芯片供应短缺等因素,对乘用车市场的复苏增长带来压力。截至2021年12月,乘用车累计销量49.23万辆,同比增长12.7%。其中,乘用车海外出口4.23万辆,同比增长1.46%。虽然市场数据有所增长,但主要增长来自于轻型客车市场。大中型客车销量继续下滑。大中型客车全年累计销售8.8万辆,同比下降14.4%。随着公共出行领域的多元化,乘用车市场的需求可能会继续下降。

在客车市场方面,重点地区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均已被新能源客车替代,其他新能源客车市场需求也有所下降。部分释放。纯电动客车市场增长动力不足;公路客车市场方面,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大众出行和旅游有所回暖,但旅游客运市场的回暖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海外市场方面,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为我国新能源客车出口提供了机遇;欧洲多国政府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中国客车产品正逐渐被欧洲消费者认可;受国际形势复杂因素、疫情、航运政策等因素影响,海外业务的财务风险和交割风险仍较高。展望未来,乘用车市场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2.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上下游议价能力不足

乘用车市场准入门槛不高,很多省份都有自主乘用车品牌。目前,客车市场发展处于成熟阶段,龙头企业的行业集中度较高。然而,大部分客车厂商缺乏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差异化竞争力较弱,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上游产业链方面,由于乘用车企业定制产品较多,规模化采购能力较弱,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如发动机、动力电池、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进口关键零部件议价能力强,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传导至客车企业采购成本。下游产业链方面,客运公司、旅游公司、公交公司等客户仍处于“运营寒冬”,盈利能力正在减弱。叠加客户更专业,乘用车产品转化成本低,下游重点客户议价能力也更强。业内领先的公司正在竞相加大市场扩张力度,追求规模经济以稀释固定成本。市场被严重“调动”,竞争日趋激烈。

3.公司盈利模式比较单一,转型升级压力大

在汽车行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客车行业正处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快速转型的新阶段。企业不断加大在研发设计、智能制造、营销等方面的投入,保持市场竞争力。然而,企业客户的议价能力并未增强,反而因竞争激烈和零部件信息透明化而加速下降。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制造业务,以整车销售为主,配件销售为辅;汽车金融服务、汽车租赁、出行、二手车、维修、车队管理、车辆等服务业的增值服务缺乏价值创造。修改等,还需要企业进一步的营销创新和资源投入。

根据公开数据,2019年至2021年,宇通客车、金龙汽车、中通客车、安凯客车、亚星客车的营业利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甚至连续亏损。巨大的,乘用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在行业转型升级阶段,车企的利润点将逐步从前端的整车销售环节转向汽车后市场。提升售后服务能力是企业提升差异化能力的重要抓手。客车企业需要从“制造”向“制造和服务”转变,创造更多价值,进行更多研究实践和内部改革,行业整体转型升级仍面临较大压力。

 
打赏
 
更多>相关资讯

最新发布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联系电话:  微信: